热销榜

王叔晖设计《西厢记》邮票的故事

发表时间:2008-11-24 10:05 阅读:3250次

 

1979年第四届全国文代会期间,邮票设计家刘硕仁代表邮票设计发行局长到王叔晖,提出设计《西厢记》邮票的想法。自建国至此30年间,我国发行的邮票还没有以古典文学作品为题材的,此后先于《西厢记》邮票问世的《西游记》、《红楼梦》邮票,都是那段时间里同时约稿、设计的。虽然仍是画仕女,但专为邮票而画,王叔晖还从未画过。她考虑了一下自己的时间安排,答应在次年年底之前完成。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1980年,王叔晖未能按预定的计划进行《红楼梦》人物画的创作,但在这年年末,画完了4幅《西厢记》邮票图稿。

 

4幅画的尺寸是一样的,大约为2×1.5,分别名为“惊艳”、“听琴”、“佳期”、“长亭”,这4个场景在原来的16幅《西厢记》中都出现过,考虑到邮票篇幅的局限,人们都尽量放大,占了画面上的主要位置,同时舍去了次要人物和一些场景。

 

曾有一位音乐行家向王叔晖指出:16幅本《西厢记》中“听琴”一幅有个小小的错误,张生弹琴右手用了食指拨弦,其实应该用中指。这一提醒,王叔晖在心里记了多年,终于在这次创作中得以改正。

 

1983221。特种纪念邮票《西厢记》发行,那一年,王叔晖已71岁高龄。

 

1983221上午10,我走进鼓楼附近的辛安里70号大院时,后院里王叔晖所住的西房廊下,送煤工人刚刚卸下几筐蜂窝煤堵满了门口。先生家一直生炉子,工人每月送一次煤,时间大都在2122号,这个日子我已经记住,自己的事若能调开,我总要赶到先生家帮助“倒煤”。于王先生这么一个单身、体弱的老人来说,这实在是一件过于沉重的体力劳动。这天,久病初愈的先生正瞧着一堆煤犯愁,见我来了,自然松了一口气。

 

“倒煤”的事一会儿就干完了,进屋洗手,做饭聊天,我告诉先生:刚才来时路过地安门邮局,见门外排着长队都是要买邮票的人。先生听了微微一笑。我们估计顶多到下午,邮票发行局的人一定会送邮票来,怎么也不至于让老先生自己去买一套回来先睹为快吧。

 

午饭后王先生仍觉身体不适,躺下睡了一会儿,起来后还不见送邮票的人来,便找出电话号码问问,我到方砖厂胡同的公用电话亭拨通了邮票设计发行局的电话,刘硕仁不在,接电话的孙和颖给我吃了定心丸:“他准会去的。”

 

打完电话回到先生家,陪先生继续聊天。这时,有人敲门。我喜出望外,赶紧去开门,一看,不是送邮票的人,是先生过去的老学生王温良,儿子刚上中学,是邮票迷,先生早就答应,邮票出来后送徒孙一套。不用说,王温良也是冲着邮票来的。

 

5天以后,邮票设计发行局的人才带着邮票出现在先生家。先生提出:邮票已出,能否将原画退还?对方答曰:所有的原稿按规定一律存档,不可能破例。

 

那套原作——4幅《西厢记》工笔人物画,付给王叔晖的稿酬是:每幅80元。

 

一个月后,324出版的英国《集邮周刊》,以全套《西厢记》邮票作为该期的封面;5月号的英国《外国邮票》月刊在封面显著位置刊登了“听琴”这枚邮票,评价文章认为:这套邮票无论构图、色彩还是印刷,都是成功的。邮票上的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它不仅仅是邮票,而且是精美艺术品。

 

 一年之后,国内的“最佳邮票评选”活动将这套邮票评为1983年最佳特种邮票。日本的集邮杂志将其评为1983年中国最佳邮票。

 

集邮爱好者寄来请签名的明信片、纪念封络绎不绝,无以计数。王叔晖的画日常很少展出,一般人极难看到原作,所以,一个简单的签名就已使很多喜爱她作品的人感到满足,视为艺术珍品而藏之了。

 

  邮票《西厢记》使王叔晖获得了更高的声誉,拥有了更多的读者。(来源:一代画师王叔晖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