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销榜

中邮操控下的中国邮市

发表时间:2009-11-28 01:57 阅读:2166次

 

中国历史上己经发生的几次邮市大潮,究其根源,是邮票本身价值的诱惑和社会发展的产物。邮票有史100多年来,在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中,那怕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中,人们对邮票价值并没有引起足够的认识,但这并不影响邮票的发展过程,街边地头的摆摊设点,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也只能偷偷模摸地从事买卖,即便这样,规模也在逐渐扩大,全国漫延,这种原始自发产生的邮票流通,其前提仍然是邮票具有的收藏潜力和价值体现,当然,邮票价值自然体现与邮票发行窗口自然消耗成正比关系,也就是说,人们集藏邮票在当时的条件下仍处于原始和被动的,并没有把邮票做为具体的投资对象。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邮票交易逐渐从地下走向了地上,邮市形成了,也合法了,邮政和工商部门核准了全国各地邮市合法化的存在,这为邮票从原始收藏到有意识投资的重大变革,也是中国邮市在1988年、1991年、1997年形成大潮的根源。

 

邮市的振兴和邮票价值作用的体现,不仅引起社会资本的关注,也引起了国家邮政的关注,中国集邮总公司和中国邮协机构的成立,正是因为集邮文化的崛起和邮市发展的需要,同时,在邮政体制结构上也发生了变化,普通邮票归口邮政窗口,纪特邮票归口集邮公司,邮票的分家,直接造成了邮票属性的扭曲,在业务使用上邮政普遍服务当然要有意无意的拒绝纪特邮票,这是利益因素造成的,体制结构方面的现实,给消费者造成了事实上的损失和不方便,同时,也严重阻碍了集邮文化发展的速度,也挫伤了邮票爱好者投资的积极性。

 

前几次邮市高峰的产生,让中邮集团领略到邮票所产生的甜头,单独成立集邮公司机构,不仅仅是利益上的需要,同全球集邮文化的发展相适应,也有必要,不过,在改制前的时代,中邮集团身兼二职,即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利用手中特权,把邮票变成了商品,肆虐发行,层层盘剥,至使邮票基本属性丧失,而给邮市造成的重创却是致命的。虽说后来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从缩量和品种开拓上下了些功夫,却没有解决邮票使用属性上的根本问题,邮票价值来源于自然损耗,而不是人为的制造虚假价格,即便有意无意造错,或长期实施缩量政策,都是人为因素,不可能真正体现邮票的自然增值作用。

 

2005年后邮政体制改革,分设国家邮政局和中国邮政集团总公司,政企分家,再加上新邮政法在2009101日的正式实施,邮政内部体制架构有了变化,从集邮这块来讲,邮政集邮专卖店的设立,或许就是集邮这块国家在运作上所采取的市场模式。有人说集邮专卖店要取代民间邮市,这是不可能的,相反,多种渠道的经济成分更能促使市场充满竞争和促进市场发展。计划经济时代的国有粮站,不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逐渐私有化了吗?国家只有战略上控制国家储备,对市场而言却是要放开搞活。集邮这块也不例外,国家不可能让邮市死亡,不可能让集邮文化消失,而会有的放矢的进行改革和放开,集邮专卖店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否还有变化,都是不可预言的。

 

这轮邮市行情引而不发,其根源还是中邮集团在调控,如果把前几次邮市大潮的产生说成是社会主力庄家行为,那这次行情就有可能是中邮集团的有意调控,毕竟中国集邮总公司要溶入市场了,内部体制或条件不成熟,不可能有所动作,这是任何民间社会主力或庄家都是不敢与之抗衡的。

 

难道说中邮集团就任其市场低迷下去吗?不会的,邮市还会发展与繁荣,而且还要有所力度,只不过这次共舞的增加了集邮公司,以及即将遍布全国各地的专卖店。

 

新邮政法实施后的邮票发行与销售,职能由中邮集团承担,从近期邮票发行来看,仍然沿革以前的志号,但邮资封片落款沒有了国家邮政局字样,但志号却是沿袭的。新邮政法实施前或后的邮票及邮资封片的变化,也就是中国邮政体制改革的变化,尤其是邮资封片,经历了邮电部、信产部、国家邮政局和中邮集团四个阶段,不管是研究中国改革史还是中国邮政发展史,都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纵上所述,很多人对当前邮市的命运担忧或迷惘,都是沒有看到为什么这次行情迟迟引而不发,并不是邮市本身的原因,而是邮市运行的轨迹被调控了,因此,不少主力、庄家都在等邮政的发命枪,这就是当前市场停滞不前的原因。(黄兴跃)2009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