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销榜

邮展特供品价值几何?

发表时间:2009-04-22 00:26 阅读:2357次

  中国在时隔十年之后再次承办世界顶级邮票展览,这无疑是对中国集邮水平不断提升的一个充分肯定。中国首次举办综合性的全国邮展始于1983年,中国邮政为此还发行了“集邮展览”纪念邮票;1989年再次举办了全国性的集邮展览,中国此次发行了普24甲“集邮展览”小型张;为了迎接北京亚运会,举办了国际体育集邮展览,中国邮政发行了“集邮展览”小型张(俗称“盼盼”小型张),邮展的举办对于普及集邮知识和推动集邮事业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中国于1984年参加了在西班牙举办的世界邮票展览,这是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成立以来首次参加的世界性邮展,从此拉开了中国参加世界邮展的序幕。

 

  经过广大集邮者的不懈努力,中国在亚洲和世界邮展上的获奖数量与质量与日俱增,中国在国际集邮界的地位显著提高,其重要标志就是中国于1996年举办了第9届亚洲国际集邮展览,这是中国首次举办的大型国际性集邮展览。中国邮政为了纪念本次亚洲邮展,发行了“宝鼎”小型张,与此同时还推出了“宝鼎”无齿小型张邮折,笔者以为这是中国邮政首次为大型国际邮展而发行的特供品,市场化运作初见端倪。“宝鼎”小型张和“宝鼎”无齿小型张邮折在1997年的邮票市场中大放异彩,成为集邮者和投资者竞相抢购的对象。

 

  中国邮政发行的普24甲“集邮展览”小型张和“盼盼”小型张虽然是专门为邮展而发行的邮票,但笔者以为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邮展特供品,这是由当时的市场环境所决定的。1996年发行的“宝鼎”无齿小型张邮折,在商业化运作方面摆出了较为重要的一部,可以说是开了发行邮展特供品的先河。邮展特供品主要在发行量、价格和销售渠道三个方面做文章,主要表现方式为:发行量低、价格高和销售渠道单一,从而给集邮者留下了供应紧俏的印象,正是基于这一点,不少集邮者不惜为此四处奔波;当得到它那一瞬间之时,其满足感都写在了那张如同孩童般的笑脸上。邮展特供品的最大看点就是它的发行量要远远小于同时期发行的邮票,这对集邮者的刺激是显而易见的,甚至有可能成为资金博弈的对象。

 

  比如说,“宝鼎”小型张的发行量为1819万枚,而无齿小型张的发行量却只有545万枚,两者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这就为“宝鼎”无齿小型张营造出了一定的市场气氛,某些投机资金更是虎视眈眈。在笔者的记忆中,“宝鼎”无齿小型张邮折的售价为40元,在北京地坛体育馆限量销售,成百上千人排队购买。“宝鼎”无齿小型张邮折上市当天的最高价格曾经达到了420元,这样的涨幅简直令人不可思议,这种情况在今天已经难以见到;之后,随着货源的不断增多,其价格直线下降,将不少在高位追进的集邮者折腾得够呛,大家在第一时间领教了特供邮品的厉害。从当时的市场运行态势来看,“宝鼎”无齿小型张邮折一上市就暴涨数倍,显然没有任何市场基础作为运行平台,其投机色彩完全暴露无疑。邮展特供品以暴涨的形式开局,显然在较大的程度上驱散了集邮者,集邮者面对如此高的价格只能选择放弃。

 

  过度投机必然会造成过度的伤害,这在“宝鼎”无齿小型张邮折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要不是在1997年爆发了前所未有的大行情,那些在高位跟进“宝鼎”无齿小型张邮折还在饱受煎熬。如此之大的超级行情才将高位套牢者彻底解放,这足以反映出当初“宝鼎”无齿小型张邮折的投机程度是多么的高,邮展特供品第一次亮相就已经被定格于投机品,而不是纯粹的收藏佳品,这显然是广大集邮者最不愿意看到的。当初众人追逐的“宝鼎”无齿小型张,现在已经很少有人问津,价格还不到20元,这对集邮者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中国于1999年首次举办了世界邮票展览,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此次中国邮政却未发行具有国家意义上的邮展特供品,只是将发行量非常可观的“九龙壁”小型张与中国集邮总公司推出的“九龙壁”加字小型张简单组合起来成为邮折,使它的含金量大打折扣;可就是这样,其价格仍旧达到了70多元,成为市场上的热门品种,着实令人称奇,投机色彩没有发生任何程度的改变。目前“九龙壁”小型张及加字张的价格之和也就10元左右,“九龙壁”小型张邮折的命运可想而知,正因为如此,这套邮折是所有邮展特供品中表现最差的,现在已是无人问津。

 

  由于市场多年以来呈现出异常的低迷,打折票铺天盖地,最低的时候还不足3折,使得众多集邮者备受折磨。就在某些投机者感到百无聊赖之机,中国于2003年在绵阳再度承办了亚洲邮展,中国邮政发行了一个全新的品种—叠色样张,但它并不是邮票,属于邮票的半成品。本次“亚洲邮展”叠色样张的发行量为10万枚,绵阳现场的发售价为10元,因而出现了罕见的抢购热潮,价格一路飙升,最高之时达到了240元,使之成为了投机者博弈的对象,而真正的集邮者却是两手空空,邮展特供品已经完全走了形,变了味。虽然此后“亚洲邮展”叠色样张出现了大家并不感到意外的大幅下跌,但是由于其发行量实在太少,其目前的价格仍在百元附近,这么高的成本对于集邮者来说仍旧没有吸引力。在此之后,中国邮政又发行了“太原邮展”(金银器)和“南京邮展”(颐和园)叠色样张,但已经远没有了当初“亚洲邮展”叠色样张的“盛景”,但其高高在上的价格依旧令绝大多数集邮者无法接受。

 

  笔者以为,出现这种情况应该说是一件好事,因为无论是集邮者还是投机者,对于邮展特供品的价值认识已经从肤浅慢慢走向成熟,越来越趋于理性,可定位偏高的问题始终未能得到解决。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在它的包装,而正是这种包装,才将价格推上了一个个新台阶,这无疑成为了集邮者收藏的一大障碍。观察邮展特供品上市以来的运行轨迹不难发现,高开低走之势已经成为了不可改变的模式,认识到了这一点,集邮者就不应该在第一时间收藏,投机者更不要在第一时间追高,因为这样的教训太深刻了。依笔者愚见,邮展特供品的收藏价值远大于它的投资价值,而投机价值更是转瞬即逝,这就要求大家保持一颗平常心,等到它的价格与其价值基本相符的时候,集邮者进行收藏或许有着更深层的意义,最起码体现在成本上,这一点对于集邮者来说乃是非常重要的。(来源:CPI  作者:周凤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