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销榜

集邮节如何延续“血脉”

发表时间:2009-03-16 00:18 阅读:1737次

 

35日,2009年世界邮展上海巡展活动以及上海集邮节同期开幕,上海市邮政公司、上海市集邮协会等多家单位在上海邮政博物馆举办了集邮展览,共展示了43部、计222框获奖邮集,吸引了众多集邮爱好者前来观看。

 

然而,细心的邮人通过现场观察,并联系近些年来举办的上海集邮节总体情况,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萧条的集邮大环境也在冲击着原本“独树一帜”的集邮节。个中原因何在,是广大集邮爱好者在思考集邮未来之路时,不得不提及也不得不讨论的话题。

 

无法回避的前世

 

当年,作为中国第一家现代化的专业性集邮大楼,位于上海市南京西路繁华路段的上海集邮大楼正式启动,为上海集邮争得了极大的荣光。这也让全国其他地方的许多邮迷艳羡不已。而每年在这幢大楼里举办的上海集邮节,也就因此吸引了全国各地不少集邮爱好者的广泛关注。

 

由于近年来的经营举步为艰,上海集邮大楼被挪为他用,由此导致了它在邮人视线中逐渐消失,这似乎也就成为了集邮事业“大滑坡”和上海集邮节日显冷落的谶语。今年的上海集邮节同样“春寒料峭”,尽管久雨的天气总算放晴,还有不少“铁杆”邮迷一如往常倾力捧场,但偌大的上海邮政博物馆展厅依然显得有点空荡。

 

“如果不是结合了世界邮展部分邮集的巡展,那么现在的观众人数恐怕还会打个折扣。”上海集邮爱好者张先生感慨说:“从集邮大楼的消亡,到集邮节的人气冷落,无不显示出中国集邮目前所面临的困境。今年世界邮展将在洛阳举行,按理说之前举办的上海集邮节多少也能带动些人气与关注,但可惜的是与往年相比,今年的上海集邮节并没有多少出彩之处。”

 

“寒流”中的一抹暖色

 

上海集邮节现场的状况多少让人感受到了集邮“寒流”的侵袭,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上海集邮节的逆势举办,依然可被视为中国集邮事业在艰难处境下“不屈不挠”、勉力前行的象征之一。

 

因为在广大邮人看来,上海集邮节与一些邮品博览会相比,上海集邮节几乎没有商业的氛围,纯集邮、纯兴趣、纯学术的平民化氛围与集邮本身的特质是极相吻合的。虽然没有热门邮品的排队购买、人流如潮,但集邮爱好者平静地购买纪念封、加盖纪念邮戳的景象,则更贴合于集邮节本身举办的出发点。上海集邮节中更多包含的是基层集邮团队所组织的群众性集邮活动,展现了艰难处境下依然有集邮的一方“绿土”存在,多少给集邮爱好者以鼓舞。

 

其实,从更深层次来看,上海集邮节的持续举办,更像是上海邮界一次又一次的宣示,上海的集邮事业依然在探索走出困境的道路,上海的集邮爱好者依然在这一方乐土上坚守着自身的执着与乐趣,这无疑是集邮事业“寒流”中的一抹暖色,其象征意义远超过集邮节活动本身。

 

集邮事业需要另辟蹊径

 

事实上,上海集邮节走到现在,似乎也已进入了一个“瓶颈”阶段,多少有些像“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每次的集邮节,除了开幕式略显热闹一些以外,其余的活动基本上都是由各区县、行业集邮协会或一些集邮特色单位、学校组织的活动,活动地点分散,各自为战,人员相对较少,影响力和吸引力有限,总之,集邮节似乎更像一个大杂烩,菜名起得不错,但细细品味下来,却又发现缺乏叫好又叫座的那一道“保留菜”。

 

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困境,很多邮人觉得是与集邮事业滑坡严重、集邮人口大量流失、集邮扶持经费严重不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说到底,上海集邮节面临的困境恰恰是现阶段中国集邮事业的一个侧影,以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来举办集邮节尚且勉为其难,难以想像在国内会有几个地方能够举办像样的大型集邮专题活动。”上海资深邮评人徐先生这样分析说:“面对困境,除了坚守这一片难能可贵的‘绿洲’之外,恐怕还是得在现阶段寻求一下出路,哪怕短期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至少能够使得这一节日办得更加有声有色,增强自身的吸引力。”

 

徐先生建议说,如未必需要年年举办,隔年或三年举办一次,既可以为筹措相关经费提供一定的缓冲时间,也可以充分整合相关活动内容,策划、组织起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活动,从而提升上海集邮节本身的质量;再如,上海集邮节的举办未必要固定在35日,可结合一些社会影响力更大的事件或活动,依托它们的资源优势,择时举办,从而扩大集邮节的影响、壮大声势。

 

  凡此种种,未必真正符合实际,但集思广益,终究会有更好的主意出现。(来源:中国商报   作者:许明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