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销榜

对当前邮市"冷"因的思考

发表时间:2007-10-10 22:52 阅读:2899次

 

 十一黄金周结束了,邮市没能在这一时间顺应人们的希望而快速的起局、实现明显好转。不觉思考起邮市持续冷落至今的原因。

 

 首先,邮市的“冷”是由投资者和集邮者队伍不足不强的现状决定的。当前的邮市与我国的邮票投资和集邮现状是相对应的。从历史看,邮市是因集邮者的需要而产生,并为集邮者服务。但我们回顾一下,以往邮市的火爆基本上不是由集邮者引发的,反而是因为众多投资者和相当数量规模的散户与“游民”的参与,才对邮市的火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广大邮票投资者和抱有投机心理的散户与“游民”认为邮市可以赚钱,才促成了“集邮”队伍的急速扩大,才使邮市行情得以火爆。反观目前邮市,其冷落的一个主要原因应该归结为投资者和集邮者队伍人数严重不足,也包括相对大量缺乏投机性质的散户与游民。这应该是人们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因为更多的人们还没有认识到邮票投资可以赚钱,还没有认识到集邮收藏可以使人民币保值增值。更多的人们还在等待和观望着。

 

 其次,应该是邮政方面的原因。一是邮市的投资环境不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投资领域愈来愈广,楼市、股市、汇市、基金、黄金等等的投资领域,都已先后彰显出赚钱效应,就连邮票的“姊妹”市——币市与卡市也要比邮票市场红火。可以说,除邮票以外的各种投资领域,吸引了众多的人气与投资资金和社会游资,而这些年邮市里邮票的持续打折,以及邮票的使用属性不能回归,极大的消弱了人们投资邮票和集邮的积极性。二是集邮活动少,集邮联和各级集邮协会有名无实。邮票已凝聚不了太多的人气,集邮队伍“老化”程度高,青少年集邮者人数少得可怜,致使集邮队伍锐减并且是青黄不接。三是邮政体制改革造成一定的直接原因。体制改革后,邮政部门迫于生存和经济指标的压力,参与市场的积极性变得异常强烈。作为新邮发行的主体部门,邮政是不可能将这部分利润“愉快”的让利于其他企业、邮商或者集邮者的,因此,造成邮市日子变得难过也是很自然的事。四是邮票的发行量调控不力。邮政部门总是讲“以量定产”,但从每次销毁邮票的情况看,新邮的库存量都是相当大的,这说明邮政部门获暴利心态过重。宁肯在发行上违背市场规律、大批大批的销毁、烧掉,也要寄希冀于超量发行,并且还要“犹抱琵琶半遮面”,故弄玄虚的不公布销毁数量。另外,一级市场源源不断的倾销新邮,二级市场接二连三的新邮打折,也是一个令人不解的现象。

 

 造成邮市冷落的原因可能还有很多其它方面的因素,但不论怎样,这些原因汇集起来,致使邮市由于严重缺乏人气和资金而变得“不死不活”,并且是长达十年的“冷落”,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所以认为,解决邮市“由冷变热”问题的关键还在于邮政部门。创造良好的包括投资和集邮消费在内的邮市环境是启动邮市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试想,当投资邮票不赚钱或者亏损时,当集邮者的权益得不到充分保护时,投资者和集邮者很自然地选择就是自我保护,而自我保护的最好办法就是捂紧自己的口袋。老的投资者和集邮者尚且信心不足,还谈什么扩大投资和集邮队伍呢?要想办法让邮票投资者赚到钱,要让集邮者感觉到手上所集的邮票物有所值、并且在升值。楼市、股市的火爆,说明相关政策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而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邮市冷落,不值得邮政部门思考吗?

 

 衡量邮市的冷热还不应该以新邮为标准。邮票打折不正常,但新邮刚面世就“升值”和暴涨也是不正常的。去年底今年初的乌兰夫票和06年册,以及前段时间的“福娃小片’就是很好的例子。邮票的发行第一应该是满足邮政属性的需要,第二是满足集邮爱好者和其他方面的需要,现在发行新邮的情况是,在邮政窗口买不到,但在邮市里却是打折或者涨声一片,这种现象是违背了邮票发行初衷的,也应该尽快改变。其实,邮票投资者和集邮者看好后市行情,是以对邮政部门寄予厚望为前提的。因为人们相信邮政部门会有更多更好的利市政策出台。全国的邮票投资者和集邮者都在期待着那一天。(作者: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