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销榜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所有产品 > 大版 > 2013年大版 > 商品详情
所在分类: 大版 > 2013年大版
2013-12 中国古镇(一) 邮票 大版(一套八版,全同号)
2013-12 中国古镇(一) 邮票 大版(一套八版,全同号)
http://e-stamps.cn/upload/2013/05/21/21330854a9a5.jpg/300x300_Minhttp://e-stamps.cn/upload/2013/05/21/213908cab137.jpg/300x300_Min
  • 产品编号: 5840
  • 会员价: ¥108.00
  • 可获积分: 198
  • 我的优惠: 登录后查看
  • 收购价: ¥64.00元
  • 点击量: 22914
  • 销售量: 268
  • 库存量: 20
- +
   中国邮政定于2013年5月19日发行《中国古镇(一)》特种邮票1套8枚。详情如下:
志号:2013-12
图 序   图 名   面 值
(8-1)T 浙江宁海前童镇 1.20元
 (8-2)T 重庆合川涞滩镇 1.20元
(8-3)T 福建邵武和平镇 1.20元
(8-4)T 河南淅川荆紫关镇 1.20元
(8-5)T 云南腾冲和顺镇 1.20元
(8-6)T 广东珠海唐家湾镇 1.20元
(8-7)T 四川宜宾李庄镇  1.20元
 (8-8)T 山西灵石静升镇  1.20元
  邮票规格:44×33毫米
  齿孔度数:13度
  整张枚数:版式一 15枚
    版式二 8枚(一、二、三、四图各2枚/张,五、六、七、八图各2枚/张)
  整张规格:版式一 160×220毫米  
    版式二 155×170毫米 
  版  别:胶雕套印
  防伪方式:防伪纸张
    防伪油墨
    异形齿孔
    荧光喷码
 设 计 者:史渊
 责任编辑:陈静芝
 印 制 厂:北京邮票厂


《中国古镇》特种邮票(第一组)背景资料和原地邮局探析
《中国古镇》特种邮票第一组8枚将于5月19日发行,其邮票上的古镇分别为:浙江宁海前童古镇、四川宜宾李庄古镇、重庆合川涞滩古镇、山西灵石静升古镇、云南腾冲和顺古镇、河南淅州荆紫关古镇、广东珠海唐家湾古镇和福建邵武和平古镇。其背景资料和原地邮政局如下:

1、浙江宁海前童镇。

始建于南宋绍定六年(公元1233年),地处浙江省宁海县西南,面积68平方公里,人口2.6万,是一个历史悠久、风光绮丽、文化积淀深厚,地理环境独特的江南古镇。

前童镇是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辖镇。地处宁海县西南,由原竹林、前童二乡合并而成,面积68.77平方公里,2005年总人口2.6万,镇人民政府驻地前童距县城10公里,镇以驻地命名,镇政府所在地北大街5号。前童镇东临一市镇、跃龙街道,南连桑洲镇和三门县,西与岔路镇毗邻,北黄坛镇、跃龙街道接,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地理环境独特的江南古镇,先后被命名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浙江省旅游城镇”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1950年1月撤销旧的乡建制,改塔林乡为前童乡,1956年2月乡的建制进行调整。小乡并大乡,竹林、团结、前童三乡并为前童乡,1958年11月实现人民公社化时,宁象并县,前童改为生产单位先称生产大队,后称管理区。1961年7月,改称前童人民公社,1968年成立前童公社革委会,1981年4月选举产生了前童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5月,恢复称前童乡,1987年2月改为前童镇。1992年5月竹林乡撤并到前童镇。
前童地处宁海县西南10公里,梁皇——前童——下陈公路穿村而过。前童古村,是一座不凡的江南明清时期的民居原版,是一幅古韵浓重的乡村画,一段美仑美奂的江南丝竹调。始建于宋末,盛于明清,至今仍保存有1300多间各式古建民居。这里,“家家有雕梁,户户有活水”。八卦水系,哗哗鸣唱,幽幽潜行,流遍家家户户,不是水乡,胜似水乡。
  古村是欣赏浙东民俗文化的好去处。它不但是浙江省旅游城镇,而且是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到了前童,若能碰上那里的元宵文化旅游节,可谓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自明代中叶以来,每逢农历正月十一以后,前童的大街小巷,会热闹起来,还有邻近的栅下、下叶等村的田户都从四面八方出集拢来,锣声鼓声,响彻云霄,传遍山野田园。这是前童人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先童濠。因为古代的前童水利条件极差,能否丰收,常常取决于天时。童濠一马当先,倾己所有,带领乡亲历尽艰辛,终于在白溪流中堵砩引水,灌入百渠千沟,包括古镇的“八卦水系”,都源自这项工程。后来,前童人就以户为单位分成若干护砩养渠小组,一年一轮换,直至今日。元宵纪念童濠的活动,也一直传了下来。
原地邮局:浙江宁海县前童邮政营业所,邮政编码:315636 。

  2、四川宜宾李庄镇。

位于宜宾市翠屏区东部,长江南岸,距岷江与金沙江交汇处19公里,因镇境有一天然大石柱俗名"李庄"而得名。早在南梁大同六年(公元540年),李庄便成为南广县治和六同郡治所在。

李庄镇位于中国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东部,长江南岸,距岷江与金沙江交汇处19公里,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早在南梁大同六年(公元540年),李庄便成为南广县治和六同郡治所在。李庄至今保留着较为完好的古镇格局和许多历史建筑,包括旋螺殿、中国营造学社旧址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东岳庙、张家祠、禹王宫三处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国立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金陵大学文科研究所等10余个知名文化科研机构均内迁至此,使李庄成为战时中国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
李庄镇古为渔村,汉代曾在这里设驿站,由于濒临长江,故为明、清水运商贸之地。舟楫往还,多在此停留。镇上酒肆茶楼,商店林立,繁华热闹。现仍保存明、清古镇的格局和风貌,石板街道、幽深窄巷、风火山墙、雕花门窗,具有浓厚的川南民族风味。

  气候宜人,地形平坦,水陆交通便捷,历史悠久(建镇1460多年),人文景观荟萃。1992年被命名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1995年被列为国家、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镇内有体现明清建筑特点的庙宇、殿堂、楼台、古戏楼、古街道、古民居;有很高古文化欣赏价值的慧光寺、玉佛寺、南华宫、文昌宫、东岳庙等“九宫十八庙”;有被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称“梁柱结构之优,颇足傲于当世之作”的“旋螺殿”,与“魁星阁”,“百鹤窗”、“九龙碑”一起堪称古镇四绝。

  李庄文物古迹众多,人文景观荟萃。现保存较为完好的古迹,有明代的慧光寺、东岳庙、旋螺殿,清代的禹王宫、东狱庙、南华宫、天上宫、祖师殿、文昌宫、慧光寺、张家祠堂、罗家祠堂、四姓大院民居、肖家院民居等。古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明、清时期川南庙宇、殿堂的建筑特点。木雕石刻做工精细,图像生动,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李庄还是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的文化中心之一,1939年,自“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十六字电文发出起,国立同济大学、金陵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等十多家高等学府和科研院所,在抗战时期迁驻李庄,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如李济、傅斯年、陶孟和、吴定良、梁思成、林徽因、童弟周、梁思永、劳干等云集李庄达六年之久,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这部扛鼎之作就诞生在李庄。使李庄成为抗战文化中心而闻名遐迩。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才先后迁回原处。这对李庄的社会、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李庄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涵养地,传统文化的折射点”、“东部有周庄,西部有李庄”。游李庄古镇,品李庄白肉,烧李庄草龙,赏三江日落、观传统龙舟、秧歌、腰鼓、牛儿灯、川剧民间表演,还可寻古镇四绝:魁星点斗、旋螺古殿、白鹤奇窗、九龙石碑,让人流连忘返。李庄可以让有爱国情怀的人欣赏抗战文化,可以让喜欢品味建筑风格的人欣赏川南民居和古建筑文化,可以让寻根问祖的人欣赏客家文化,可以让湖涂(或虔诚)的人欣赏宗教文化,可以让贪杯好吃的人欣赏饮食文化

  中央电视台黄金旅游线、四川电视台、香港凤凰电视台等都曾来此拍摄纪录片《万里长江第一镇》。
原地邮局:四川宜宾市李庄邮政支局,邮政编码:644009。

3、重庆合川涞滩镇。

始建于晚唐时期,兴盛于宋代,以晚唐石刻、宋代古镇、清代民居出名,遗存大量完整而又相对集中的文物古迹。

涞滩镇位于美丽的渠江边,是重庆市级风景名胜区涞滩----双龙湖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小十景之一,距重庆城区85公里,交通十分方便。从重庆合川城出发往东北方向约42公里就是养在深闺中的涞滩古镇了。

  涞滩古镇原名叫涞滩古寨,始建于清嘉庆年间,距今已200多年。由于傍着渠江,涞滩古寨商贾云集,街市兴旺,依山而筑的二佛寺也香火不断,是盛极一时的风水宝地。古镇内的二佛寺是重庆巴渝小十景之一,摩崖石刻造像是国内罕见的佛教禅宗造像集聚点,1956年被列为四川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靠近涞滩,远远就能看见古瓮城城门。古瓮城是涞滩寨的一景,尽管当年绵延环抱的古城墙已不复存在,短垣残墙也足以让人体会到历史烙下的痕迹。是川东地区惟一保存完好的古代防御设施,它四面开设城门,内外两层围合,形似石瓮,有“瓮中捉鳖”之意。
  穿过古城门,就是古镇的老街。老街显得苍桑、安静,青石路曲曲折折一直延伸到渠河边。两旁老式木楼保存得相当好,商店、人家、茶馆鄰次阶比,但是热闹景象早已时光不再。街的另一头有一座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太平池,池子里储满了水,当地居民传说池子里的水干不得,一干就要发生火灾,因此街上的居民轮流担水以保持水池的水不干涸。
原地邮局:重庆合川市涞滩邮政所,邮政编码:401545。 

4、山西灵石静升镇。

错落于小水河畔的王家大院、红庙和文笔塔等古建筑群,是古镇静升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展示了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和浓郁的人文景观风貌。该镇是黄河流域的魅力古镇。

 静升镇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北12公里处,坐落在风景秀美的绵山脚下,依山傍水。九沟、八堡、十八街巷散布于北山之麓,错落于小水河畔的王家大院、红庙和文笔塔等古建筑群,是古镇静升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展示了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和浓郁的人文景观风貌。现存大大小小的店铺、典当行、估衣店、水井、石板小路、戏台等依稀可见当年静升的繁荣景象和独特的人文气息。
  远在新石器时代,古镇静升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商代则是“内”部落生产劳动、安居乐业的地方。春秋时,因介子推之故,与静升相连的绵山被封为介山,静升也曾名为“旌善村”。隋开皇又改为“灵瑞乡”。唐贞观以来,灵瑞乡日臻兴旺,直至元皇庆年间仍以灵瑞乡称之。到清康乾盛世,农商发达,经济繁荣,民间修庙宇,建民居,大兴土木,静升镇经历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发展时期,被誉为“晋中第一镇”。
静升镇,地处晋中盆地边缘风景秀美的绵山脚下,具有灵石“小江南”的美称。全镇面积57平方公里,共有16个村委、25个自然村,人口2万余人,静升镇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景观丰富多彩,有“华夏民居第一宅”——王家大院,驰名海外的元代古刹——资寿寺;又处在祁临高速路灵石出口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通讯便利,是全国重点小城镇之一;2003年被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静升镇有轮窑砖厂8个,年产量可达一亿块,在灵石建材市场独占鳌头。洗煤厂8个,煤矿6座,年产5000吨的碳黑厂一个,年产12万立方的乙炔厂一个。以王家大院为龙头的旅游业带动了全镇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全镇农村经济收入5.2亿元,人均收入2662元
原地邮局:山西灵石县静升邮政所,邮政编码:031308。

  5、云南腾冲县和顺镇。

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自然环境优美、集“山水、侨乡、边镇”特色为一身的历史文化名镇,有着充分体现中华文化精粹的村落风貌、居民建筑、民间艺术、饮食文化、民间工艺、生活习俗。其建筑形式为南诏古村落群中的代表之作。

沿着西南丝绸古道,翻过巍峨的高黎贡山,走进和顺。就像走进了一座文化迷宫。在古老的火山台地之上,成千幢特色民居依山傍水而座,栉比鳞次,举手投足之间便可触摸到斑驳的岁月和丰厚的文化气息。无论是谁都会由衷地慨叹――在这极边之地方,居然藏匿着一个如此辉煌的村落,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和顺镇位于云南省腾冲县城西南四公里处,四面火山环绕,山上名木古树郁郁葱葱,涛声阵阵;蜿蜒的大盈江水白练般镶嵌在广袤的稻浪、黄花之间,静谧而又耀眼;一泓绕村碧水,鱼翔浅底,河畔古柳如烟;湿地、龙潭、峡谷,鹭鸶、野鸭、老牛,梅花、茶花、稻花,活现了恬静的世外桃源。

六百余年来,中原文化为主流的和顺,兼收并蓄,成为了中华文明与南亚、西方交融的窗口。通过几十代和顺人的艰辛努力,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培育出了许多文化名人、富商大贾。保留下了大量文化艺术价值很高的古民居建筑群。2005年央视中国魅力名镇评选中和顺以独特的六大魅力――面向南亚的第一镇;火山环抱的休闲胜地;汉文化与南亚文化、西方文化交融的窗口;大马帮驮来的翡翠之乡; 西南丝绸古道上最大侨乡; 六千居民和谐生活的古镇景区――征服了由全国一流专家组成的评委会入围全国十大魅力名镇并荣获唯一的年度大奖。

和顺古名阳温暾,因境内有一条小河绕村而过,更名“河顺”,后取“士和民顺”之意,雅化为和顺乡,现有人口6千余人。全镇住宅从东到西、环山而建,渐次递升,绵延两三公里。一座座古刹、祠堂、明清古建疏疏落落围绕着这块小坝子。乡前一马平川,清溪绕村,垂柳拂岸,夏荷映日,金桂飘香,让人留连忘返,民国代总理李根源有诗赞和顺:“绝胜小苏杭”。 这里可以领略到徽派建筑粉墙黛瓦的神韵,可以欣赏到江南古镇小桥流水的倩影,也可以寻觅到西方建筑、南亚建筑的元素。寸氏宗祠的南亚风格大门、艾思奇故居的欧式窗户、“弯楼子”民居的英国铁艺,都与四合五天井、三房一照壁这样的云南古民居珠联璧合地融为一体。

洗衣亭、大月台、总大门等古建筑在全国古镇中独具特色。八大宗祠保存完好,族谱和宗族活动流传至今。七大寺庙,佛、道、儒共存。这里所有的道路、墙基院落都用火山石镶砌而成,古朴典雅。六百年历史荟萃了大量诗词、牌匾、对联、著作,丰厚的文化积淀,养育了哲学家艾思奇、缅甸四朝国师尹蓉、翡翠大王张宝庭、华侨领袖寸如东等一批又一批名商鸿儒和英才人杰。从古至今和顺民风谦恭礼让,古朴儒雅,地方风味饮食“三滴水”、“头脑”更是堪称一绝。
原地邮局:云南腾冲县和顺邮政所,邮政编码:679116。 

6. 河南淅州荆紫关镇。

形成于唐,兴盛于明清,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明清建筑错落有致,古香古色。规模宏大的山陕会馆、平浪宫等古建筑群向人们展示着昔日的辉煌。

淅川荆紫关镇是河南省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为唐代后期形成的商业古街。巍巍荆紫关,背负群山,下临清流,"西接秦川,南通鄂渚",它凭着优越而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历代贾客竞商云集和兵家逐鹿之地。现存的荆紫关古建筑群,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提供了实物资料,1987年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荆紫关地处豫、陕、鄂三省交界处,境贯丹江,道扼隘口。
丹江发源于商洛山,注入汉水,汇入长江,因而使之成为历史上可与运河、蜀栈并称的我国南北三大通道之一。丰富的丹江水力资源,使得荆襄沪杭巨商大贾,直挂云帆,溯江而来。明、清时期,是荆紫关的黄金时代,沿江码头,船舸弥津。江东沿海日杂百货,秦岭和秦岭东段世界地质公园-伏牛山脉间土特产亦多在此地集散。逐成为豫、鄂、陕附近7省商贾云集之地。曾出现"三大公司、八大帮会、十大骡马店和二十四大商号"的繁荣景象。现存古代建筑有:荆紫关古街道、关门、山陕会馆、禹王宫、平浪宫、万寿宫、法海寺、清真寺、一脚踏三省碑亭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地邮局:河南淅川县荆紫关邮政支局,邮政编码:473000.

  7、广东珠海唐家湾镇。

有“与近代文明伴生的南中国海第一湾”之誉,被称为“陆岛相望岭南重镇、风云史迹近代名镇、携故纳今城中古镇、山海园林栖居美镇”等美称。

唐家湾镇位于珠海香洲区北部,北邻中山市,全镇总面积130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1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9万人。唐家湾镇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如清末兴办洋务企业的唐廷枢,民国首任内阁总理唐绍仪,仪态中共早期革命领袖苏兆征等历史名人都诞生于此.这里还有共乐园,望慈山房,白石街等一批古迹和纪念地.还盛产“唐家叠石蚝油”,“那洲红薯”,“永丰沙葛”,“上栅椰菜”,“官塘木薯”。著名的京珠高速的珠海出口就设在唐家湾镇下栅附近。

据考古发现,唐家在三千年前就有人类活动,进入阶级社会后,逐渐聚居成村。最早居住的是江、程、冯三姓人家,初名“三家村”。唐宋以后,改名为“釜涌境”。而有文字资料记载的釜涌境,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据《广州府志》记载“北宋朝,府南百余里之釜涌境,海隅有银矿,庶民争赴开采,至有举家迁徙者……”。后因村子的地形像一口鱼塘,就被称之为“塘家村”了。

世居唐家湾的唐、梁、钟、何四姓以及其它姓氏的居民,根据其族谱可查知,是七百年前,先后从南雄珠玑巷来到淇澳、唐家、鸡山定居的。其中,唐族始祖唐绍尧是于1205年,因为朝廷捕捉逃匿在粤东南雄珠玑巷的宫女苏氏,为避兵祸,从珠玑巷迁来塘家,而子孙繁衍的;梁族始祖梁应元则是于1272年从始兴县迁来的,亦“枝叶繁茂,瓜瓞绵长”。由于唐族占多数,“塘家村”后来就改称“唐家村”。唐、梁成为唐家的两大姓,并世代通婚。至清嘉庆年间,人口发展到一千八百多人。其时,为防盗贼,村子周围筑起城垣,分“龙庆”、“万安”、“享衢”、“启明”四个闸门。
唐家的闻名于世是从近代开始的。由于地理位处于珠江口出海要道金星门,为珠江三角洲近海地带的要隘,鸦片战争前夕,为阻止英国人从金星门偷运鸦片,广东水师提督李增率大军驻唐家,指挥运载沙石堵塞金星门,因水流湍急未果。继后,邑人轮船招商局总办唐廷枢在这里开辟了唐家湾至香港、上海航线,使唐家得风气之先,加强了对外界的经济交往,也大大提高了唐家的知名度。所以,在十九世纪美国绘制的世界地图,就注有唐家湾的地名。在太平天国起义期间,唐家湾曾一度聚集过太平军大小船只二百艘,这股起义军还在唐家村驻过营。孙中山先生在1895年组织第一次广州起义失败后,也曾连夜乘舟逃到唐家躲藏,经当地友人唐雄协助,化装潜避澳门。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对唐家十分重视,在他《建国方略》一书中,详细分析了唐家湾水域情况,提出整治计划;他认为唐家环是广东第二重门户,要“设置要塞,藉固吾圉”,派海军司令程璧光来唐家筹建军港,使唐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1929年,国民政府为了实现孙中山先生所奉行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在一个县里如何施行的示范典型,同时兴建一个国际无税商港“中山港”,将中山县命名为“全国模范县”,直属中央政府,享受省一级待遇,并由邑人唐绍仪主持县政。由于唐绍仪的声望和开发唐家港的需要,县政府从石岐迁来唐家;而在新绘制的“中山县全图”中俗称的“唐家环”改称为“唐家湾”。之后5年间,唐家建起了一座初具规模的港口——中山港,再次引起举世瞩目。
而事实上,在清末民初时期,在这块毓秀钟灵地上,人才辈出,涌现了一批“风云人物”。其中有当年开平矿务局和轮船招商局的创办人唐廷枢、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华茶公司(跨国企业)创办人唐翘卿、第一部日汉词黄编纂人唐宝锷、民国内阁代总理蔡廷干、外交总长梁如浩、财政部长唐悦良、裕繁煤铁矿创办人唐耐修、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唐国安、著名同盟会员梁定慧、领导省港大罢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苏兆征、为中国连续三届夺得远东足球锦标赛冠军的队长唐福祥、粤剧红伶唐雪卿、创作《帝女花》等粤曲著名作家唐涤生等,人文资源十分丰富,正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949年人民解放军解放唐家,在这里建立了解放万山群岛联合指挥部,解放了万山诸岛;为巩固海防,驻军总部设在唐家湾,从而实现了孙中山在唐家设置要塞的遗愿。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以渔民为主体的“珠海县”,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定为唐家。

1958年,珠海县并入中山县;1961年,恢复珠海县,但县府改设香洲。

2002年3月,为保证珠海市委市政府“两大办一加快,构筑三个发展平台”重要发展战略步骤的实施,适应“大学园区——科技创新海岸”发展的要求,加快金鼎、唐家地区产学研基地的建设,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发粤民区[2002]32号文,同意珠海市撤销香洲区唐家镇和金鼎镇,设立唐家湾镇。新成立的唐家湾镇管辖原唐家镇和金鼎镇的行政区域范围;在为新镇命名时,珠海市和香洲区政府考虑到唐家湾地区的历史沿革和人文背景,尤其是唐家湾这一历史地名在海内外的影响,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尤其是当地居民群众的意见后,将新镇命名为“唐家湾”镇。
原地邮局:广东珠海市唐家邮政营业厅,邮政编码:519080。

  8、福建邵武和平镇。

全国罕见的城堡式大村镇。其不仅保留了一套长达600米完整的古街巷更保留了大量古代乡土建筑尤其是民居建筑,形成古建民居群。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平镇,素有长兴南大门之称,东连湖州,西接安吉,北临西苕溪,南倚天目山脉,中贯省道鹿唐线,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和平古镇建置始于唐朝,保存着近300幢明清时代的古建筑,是福建省历史最悠久的古镇之一。唐代越族先民在此拓土定居,繁衍生息。唐称“昼锦”,宋、元为“和平里”,明为三十三都,清设和平分县,民国为邵武第三区,1950年设和平镇。史上入闽三道之一的愁思岭隘道就在和平镇境内,是中原文化进入福建的纽带、桥梁。至今,古镇内还保存着闽北历史上创办最早的“和平书院”,明末抗清军事家袁崇焕题额的“聚奎塔”,李、黄、廖三姓氏的5座“大夫第”,以及岐山公祠、丁氏公祠、司马第、天后宫等近200幢典型明清古民居建筑群。
和平镇历史文化悠久,是邵武历史上第一古镇,早在四千年前便有人类繁衍居住。和平旧称“禾坪”,取地势平坦和盛产稻谷之意。其建置沿革为:唐称昼锦里,宋属昼锦乡,元属昼锦下乡,明为昼锦下乡三十三都,清朝乾隆年间设置和平分县,建县丞署,又有旧市街,旧圩街之称,民国时设禾坪区、禾凤乡,1950年设立和平镇,1958年成立红南人民公社,1960年改称和平人民公社,1984年复改为和平镇,现为邵南的经济、文化、商贸中心集镇。和平历史上人才辈出,曾出过两名宰相、六名尚书、137名进士,故和平又有“中国进士之乡”的美誉,如今博士、硕士、研究生也多达20多名,他们分布全国各地。 
和平古镇历来以教育发达、文风炽盛、英才不断、贤能辈出而闻名,被后世誉为人杰地灵之地。宋至清仅进士就有100多人,明清时期的“贡士”、太学生更是数不胜数,文学家、书法家也层出不穷。最为杰出的要数后唐工部侍郎黄峭,他是南方各省和台、港、澳及东南亚各国大多数黄氏公认的开基始祖。
  和平浓厚的文化氛围,吸引了当时诸多名家到和平讲学,如朱熹在和平讲学,也吸收了和平的一些思想文化。和平古镇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传统的儒家文化、佛道文化和不少中原传统文化融合当地土著文化而形成的独特习俗,由此而形成了历史文化的积淀和缩影。如和平书院的创始人、后唐工部侍郎黄峭就身体力行,倡导开放思想,黄峭有21个儿子,除3个孩子留乡外,其余在成年后各奔东西,目前全世界的黄峭宗亲有4200多万人,黄峭的一首《遣子诗》是海内外大多数黄姓的“认祖诗”,各地峭公后裔均将此诗收入族谱,作为祭祖认祖的凭据。至今闽、粤、赣等省和台港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大多黄姓宗族均以此认黄峭为紫云黄氏开基始祖,每年均有大量海内外后裔前来寻根认祖,祭扫祠堂。黄峭公祠也一直香火旺盛,为古镇平添了许多热闹的景象。
原地邮局:福建邵武市和平邮政支局, 邮政编码:354000。
(王阳灵/综合编辑)

我要评论 条评论
${UserName}
${UserName} (来自:${IPAddress}) ${IsChecked}
${Content}
${CreateAt} 删除
头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