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肖大版 | 一轮生肖大版二轮生肖大版三轮生肖大版四轮生肖大版 |
|---|
| TP22《开平碉楼》特种邮资明信片 本册式 | |
|
|
名称:《开平碉楼》特种邮资明信片 本册式
志编号:TP22(B)
发行日期:2002-4-12
封面图案:瑞石楼与马降龙碉楼群
封底图案:六也居庐
明信片邮票面值:60分
明信片邮票规格:
第1,3,5,6,8,10图 30×25毫米
第2,4,7,9图 25×30毫米
明信片规格:148×100毫米
本册式外形规格: 230×100毫米
版别:胶印
设计者:刘雨苏
摄影者:谭伟强、李惠文、何树炯
责任编辑:佟立英
印刷厂:深圳当纳利旭日印刷有限公司
售价:12元
发行量:60万枚
出售办法:自发行之日起,在全国各地邮局出售,售完为止。
图序 图名
(10-1) 自力村碉楼群
(10-2) 瑞石楼
(10-3) 日升楼与翼云楼
(10-4) 坚安楼
(10-5) 雁平楼
(10-6) 方氏灯楼
(10-7) 天禄楼
(10-8) 姐妹楼
(10-9) 适庐
(10-10) 中坚楼
开平市内,碉楼星罗棋布,城镇农村,举目皆是,多者一村十几座,少者一村二三座。从水口到百合,又从塘口到蚬冈、赤水,纵横数十公里连绵不断,蔚为大观。这一座座碉楼,是开平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见证,它不仅反映了侨乡人民艰苦奋斗、保家卫国的一段历史,同时也是活生生的近代建筑博物馆,一条别具特色的艺术长廊。可以说,开平作为华侨之乡、建筑之乡和艺术之乡,她的特色在碉楼上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对碉楼资源进行保护和挖掘,对于研究华侨史和建筑艺术,对于开发旅游资源和开展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开平的地理环境和过去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开平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加上其所辖之境,原为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四不管”之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因此,清初即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统治更为颓败,开平人民迫于生计,开始大批出洋谋生,经过一辈乃至数辈人的艰苦拼搏渐渐有些产业。到了民国,战乱更为频仍,匪患尤为猖獗,而开平因山水交融,水陆交通方便,同时侨眷、归侨生活比较优裕,故土匪集中在开平一带作案。当时县内较大的土匪有张韶、朱炳、胡南、候晚、谭钦、吴金发、张沾、黄保诸帮,他们四处劫掠,制造了无数惨案。据粗略统计,1912年至1930年间,开平较大的匪劫事件约有71宗,杀人百余,掳耕牛210余头,掠夺其它财物无数,曾3次攻陷当时的县城苍城,连县长朱建章也被掳去。稍有风吹草动,人们就收拾金银细软,四处躲避,往往一夕数惊,彻夜无眠。华侨回乡,常常不敢在家里住宿,而到墟镇或亲戚家去,且经常变换住宿地点,否则即有家破人亡之虞。
从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十五年(1926年)这14年中,匪劫学校达8次,掳教师、学生百余人。其中, 民国十一年(1922年)12月众匪伙劫赤坎地区开平中学时,被鹰村碉楼探照灯照射,四处乡团及时截击,截回校长及学生17人。此事轰动全县,海外华侨闻讯也十分惊喜,觉得碉楼在防范匪患中起了作用,因此,在外节衣缩食,集资汇回家乡建碉楼。后来,一些华侨为了家眷安全,财产不受损失,在回乡建新屋时,纷纷建成各式各样碉楼式的楼。这样,碉楼林立逐成为侨乡开平的一大特色,最多时达3000多座,现存1833座。
数百年来,华侨文化的兴盛和发展,造就了侨乡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和民俗风情。市区三埠,水相连,桥相通,城中有水,水中有城,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景色秀丽,素有“小武汉”和“中国的威尼斯”之称;赤坎古镇,文化底蕴深厚,骑楼独具特色,是远近闻名的电影外景拍摄场地;塘口立园,建筑精美,风格独特,有“华侨园林一绝”的美称,是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 1833座碉楼,千姿百态,异彩纷呈,被誉为“华侨文化的典范之作”、“令人震撼的建筑艺术长廊”。目前,开平碉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已被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受理,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成功。(东邮网独家整理,谢绝转载用于商业用途,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