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集藏知识
收益计算器
【邮票的题材】
发表时间:2016-03-12 16:59
阅读:2211次
一枚邮票从酝酿选题到最后投入使用,要经历很多环节。邮票选题的确定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常常有一个酝酿的过程。各国邮政普遍注意了解社会公众对邮票选题的意见和看法,力求使邮票能够符合大众口味。
新中国邮票的选题工作,在经历了几十年的考验和磨炼后逐步成熟起来。为了确保邮票选题的科学性和广泛性,中国国家邮政局在1997年12月设立“邮票选题咨询委员会”,负责邮票的选题论证。在邮票选题方面,各地政府也可以向国家邮政总局报送邮票题材。目前,中国地方政府都认识到邮票是一种可资利用的宣传平台,为了展示地方形象,各省、市政府甚至县、区政府都在竭力挖掘境内的人文和自然资源,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题材,且争夺异常激烈,以便早日出现在“国家名片”上。
新中国发行的邮票,在题材的选择上除了遵循国际上的惯例以外,也形成了自已的一些规矩,如不宣传规划和设想,不宣传未建成的建设项目,不宣传学术上有争议的内容,不宣传反面的事件,不涉及敏感的事物,同时选用的题材还要适合于用邮票画面语言来表现。一套邮票从申报选题到确定发行,要经过三年以上的时间,有的时间更长甚至会酝酿好几年。制定计划需要考虑这样一些问题:下一年度有什么重大活动、事件、人物的诞辰要发行纪念邮票,准备发行什么专题邮票,每套邮票几枚,每枚邮票的主题是什么,名称是什么,大致的图案要求是什么。如果是系列邮票,还要考虑邮票发行的周期多长、发行频率如何确定等问题。选题计划一经确定,还要向社会公开发布,以便公众特别是集邮者及时了解收集,比如,在确定1993年世界蜜蜂大会在中国举办后,中国邮政部门就为此安排发行了一套“蜜蜂”邮票。
邮票发行是有计划的,每年发行邮票,在通常情况下都是遵循事先确定的题材,但当遇到特别重大的事件时,也会临时增加题材。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邮政已经为我国突发性重大灾害发行了多套邮票,1991年发行了《赈灾》邮票,1998年发行了《抗洪赈灾》附捐邮票。《万众一心 抗击“非典”》邮票是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邮政又一次紧急发行邮票。
普通邮票的发行,主要考虑保证邮政通信业务的需要,根据各类邮件的不同邮资,发行相应面值的普通邮票,品种更新较慢。普通邮票是国家邮政通信普遍使用的邮票,图案具有明显的本国特征。很多国家以国家元首的肖像、国旗、国徽等作为普通邮票图案,而我国的普通邮票则以天安门、长城、革命圣地、祖国风光、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花卉、民居等作为图案。
新中国纪念邮票的选题范围,主要为人物和事件,包括:对全国、全民、全社会有重大意义的纪念日,如建党、建国、建军等重大节日,一般逢十大庆发行纪念邮票;全国性的党代会、人代会;重大的国际、国内的体育活动,如奥运会、全运会和在我国举办的各种世界性的体育赛事;纪念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近、现代著名的革命家、爱国人士、卓越的科学家和文化艺术名人;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等;还有外国的著名人士,如对世界有重大贡献的思想家、革命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