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销榜

邮票的要素

发表时间:2016-03-07 14:26 阅读:2650次

齿孔

       邮票齿孔指邮票边沿上的孔洞,单枚边沿突出的部分称齿,凹进的部分称孔,合称齿孔。邮票齿孔的基本作用是便于邮票间的分离,方便邮票的使用;同时它也具有一定的装饰、防伪作用,渐渐地成为了邮票的重要特征。“黑便士”等早期邮票是无齿孔的,邮局出售邮票时,须用剪刀逐枚剪开,非常麻烦。1847年爱尔兰人亨利·亚策尔发明了邮票打孔机,并获得专利。后来英国政府将其用于邮票的制作上,于1854年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有齿邮票。受其影响,世界各国发行的大部分邮票都打有齿孔,只是在战争等非常时期发行的邮票未打齿孔。

       目前无齿孔邮票的收藏价值普遍高于有齿孔邮票,同时为了增加邮票品种和提高集邮者的兴趣,邮政部门也会少量发行了一些无齿孔邮票,如新中国发行的特60《金丝猴》、T132《麋鹿》、“熊猫”、“儿童”、“梅兰芳舞台艺术”等邮票,既有有齿票,而也有无齿票,而这些邮票无齿的比有齿的价值高出数倍。邮票的齿孔分为孔齿和线齿两大类,线齿是在邮票之间切出断续的切口,用来分离邮票,有直线或曲线型。孔齿除了最常见的圆形孔洞外,还有椭圆形、菱形、方形、矩形等异形孔,而且齿孔的形状愈复杂,愈能增加伪造的难度。邮票边缘的齿孔根据状态还可以分为光齿、毛齿、盲齿和漏齿。齿孔内的纸屑完全打掉称光齿;纸屑没有完全打掉叫毛齿,撕开后齿尖附有齿毛;盲齿是只打上齿痕,孔内纸屑不脱落;漏齿是由于工作疏忽,本应打孔的地方没有打。度数越大表示齿孔越密,孔径越小;度数越小表示齿孔越稀,孔径越大。邮票齿孔孔径大的称为“粗齿”。孔径小的称为“细齿”。集邮界习惯将11.5度以内的齿孔称“粗齿”,而13.5度以上则称“细齿”。我国邮票的齿孔度有11度、11.5度、12.5度、14度等。

志号

       邮票志号是指印在邮票图案下方的数字、字母和文字,一般表示邮票的票种、发行年份、套号、枚号、图号、总图号。邮票志号,是新中国中国人民邮政的创举,主要用于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而普通邮票因为没有特定的题材,图案较为简单,票面无志号。邮票印上志号,就为集邮爱好者提供了一个简便、实用的邮票“检索表”,从此不用查看邮票目录就能了解每枚邮票的印制年份、全套枚数和总编号。

       新中国在1949年10月至1967年3月期间发行的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的志号,分别以“纪”字和“特”字开头。如1965年9月3日发行的《抗日战争二十周年纪念》邮票,邮票底部左边印有“纪115”、“4-1”的字样,“纪115”表示这套邮票是纪念邮票的第115套;“4-1”表示这套邮票有4枚,这是第一枚;邮票底部右边有“(367)1965”字样,“(367)”表示此枚邮票在纪念邮票里的总编号,“1965”是这套邮票的印制年代。

       邮票志号虽是中国首创,但目前已不再是中国独有了。它作为记录邮票发行部门记录数据的邮票志号,得到世界上很多国家邮政主管部门的认可和采用。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一些国家陆续在邮票下方印上了志号。匈牙利1963年至1964年发行的邮票就印有志号。

版铭

       在整版邮票的“边纸”上印刷厂铭、版号、张号、色标、各种装饰图案、全张邮票的总面值、文字说明以及设计者和雕刻者姓名等,这些统称为版铭。版铭是记载印版情况的文字和符号,它与邮票同时印出,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邮票设计、印刷的工艺水平,也是研究邮票版式和版别的重要依据。

      根据版铭在边纸上的印刷位置,可以将其分为“上版铭”、“下版铭”、“左版铭”、“右版铭”、“骑缝版铭”等。如,1981年4月29日发行的J63《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展览·日本》邮票,各种内容的版铭印满整个边纸,计有鸡、金鱼、风筝、天坛、蝴蝶等图案以及邮票名称、设计者、印刷厂名、版号、张号、色标等等。

材质

       印刷邮票的材料,一般分为纸质与非纸质两大类,且以纸质为主。纸是邮票的最实用材料,自邮票问世后,一直是用各种纸张来印制的。印刷邮票的纸张通常是专门用纸,表面细腻光滑、吸墨性强,为了防伪,经常对纸张进行特殊处理,或在纸中制造水印,或在纸中混入彩色纤维、金属线、荧光粉等。

       20世纪50年代,随着印刷技术的改进和提高,一些非纸质材料也用于印刷邮票,如丝绸、木材、布料、塑料、尼龙以及金、银、铝、钢等金属。中国在进入21世界以来,先后发行了不干胶邮票、绢质邮票、全息邮票和宣纸邮票,大大提升了邮票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背胶

       为便于邮票粘贴,邮票印制过程中会在邮票背面上涂刷一层胶,称背胶。背胶湿润之后产生黏性,就可以粘贴到邮件上。邮票的背胶材料要分为糊精胶和合成胶,按颜色、特征可分为白胶、黄胶、薄胶、厚胶等。背胶一般是无毒的,有的还带有香味,无水时可用舌头湿润涂胶层。

        因为气候和生产条件的原因,并不是所有国家的邮票都刷有背胶。一些处于热带地区的国家,气温高,空气潮湿,一般只发行无背胶邮票。邮票印制一般是先刷胶后打孔,但有些国家邮票的背胶较为特殊,背胶上还带有纵向、横向条纹或水印花纹图案,以防止伪造。 新中国成立初期发行的邮票,大多数是无背胶邮票。20世纪60年代初邮票的背胶多采用糊精胶,胶层较厚,颜色发黄、发亮,对湿度敏感,胶面受潮容易发生粘连。60年代中期开始采用PVA合成胶,胶质浅白,很薄,光亮度比糊精胶差,这种化学胶抗潮性强,不易发生粘连。

 目前邮票的背胶有了重大的变革,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发行自粘邮票。自粘邮票,又称不干胶邮票,邮票黏附在蜡质衬纸上,把邮票从衬纸上揭下来,就可以很牢固地贴在信封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