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大版 | 一轮生肖大版二轮生肖大版三轮生肖大版四轮生肖大版 |
---|
中国古代邮驿较为发达,对世界各国都有较大影响,但到了近代却被西方国家远远超越,对此中国只能奋起直追了。从民国成立后到现在,中国邮政走过了百年的历史,经历了中华邮政、中国人民邮政、中国邮政几个阶段。
1913年1月,国民政府宣布裁驿归邮,使政府部门公文传递全部归到邮政手中。1914年3月1日,中国正式加入万国邮政联盟。1921年11月在美国发起召开的太平洋会议上,中国政府第三次提出撤销“客邮”议案,终于在1922年2月1日通过并决定1923年1月1日为最后期限。1934年国民政府以信函是国家专营业务为根据,勒令各地民信局一律停业,在1935年前后民信局全部关闭。至此中国近代邮政在国内归为统一,邮政通信市场为国家邮政所有,邮政的信函递送专营权得到进一步确认。
随着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邮政事业翻开了新的一页。1949年11月1日,邮电部成立,统一管理邮政和电信事业。12月10日至28日,邮电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邮政会议,会议确定邮政名称为“中国人民邮政”。“中国人民邮政”一词最早是在1948年1月4日,董必武同志在华北交通会议上作《交通会议总结》中提出的。当时全国没有全部解放,“中国人民邮政”名称也没有确定统一使用。甚至在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0月8日发行的第一套纪念邮票。纪1《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邮票的铭记使用的还是“中华人民邮政”。直到1950年2月10日发行的第1版“天安门”图案的普通邮票上才开始使用“中国人民邮政”铭记。 “中国人民邮政”铭记在使用了42年后,结束了其在邮资票品中的使命。1991年邮电部为了配合改革开放的需要,与万国邮政全面接轨,将邮票上“中国人民邮政”字样简化为“中国邮政”。1991年底发行的贺年(有奖)明信片,就开始启用“中国邮政”字样。从1992年开始,邮政用品上开始出现“中国邮政”和英文‘CHINA’铭记。1998年邮电分营后,“中国邮政”成为国家邮政局的企业标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邮政整体实力不断增强,邮政网络四通八达,覆盖全国并联通世界。同时,中国邮政在国际上地位不断提高,1999年8月23日至9月15日,第22届万国邮政联盟大会在北京成功举行。
新中国邮政发行的邮票种类有普通邮票、纪念邮票、特种邮票、航空邮票、欠资邮票、加字改值邮票、军人贴用邮票等。新中国的邮票开始编志号,主要表现在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上,但在邮票发行过程中发生过多次变化,有老纪特邮票、文字邮票、编号邮票、JT邮票、“编年邮票”等。邮票上的志号,好似一条线,把新中国邮票串连起来,成为新中国邮票的特点之一。因为方便集邮,邮票志号被世界上许多国家借鉴使用。新中国成立后,邮政主管部门发行了多种邮政用品,除了最为常见的邮票外,还有邮资信封、邮资明信片、邮资邮简、邮资信卡以及建国初期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关部门发行的军用信封、军用明信片和军用邮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