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有为缔约国代收代递邮件的承诺,并一直由海关承担。1872年,清政府采纳海关总税务司的建议,仿英国邮政制度,以海关邮驿为基础成立了“寄信局”,提供为海关内部及在华外国官方或半官方人士服务的邮递业务。1878年,清政府在北京、天津、上海、烟台和牛庄(营口)等五处设立了邮政机构,仍附属于海关。为了避免和杜绝邮资“价格面议”而出现的贪污浪费现状,政府决定发行邮票。1878年8月24日发行了上海海关造册处印制的以龙为图案的一套3枚邮票,即后来尽人皆知的“大龙邮票”。“大龙邮票”是中国邮政有史以来的第一套邮票,图案并没有采用西方使用君主头像的惯例,而是选用了江水云龙图作为图案,有齿孔;面值按银两计算,为“一分、三分、五分”三种;图案相同,颜色各异,分别为绿色、红色和黄色。邮票图案正中为一条五爪金龙,衬 以云彩水浪邮票正上方为英文“CHINA”,右上角分书“大”“清”两字,右边倒书“邮政局”、左边侧为面值。
1879年,清政府将海关主办的近代邮局命名为“海关拨驷达”。这一名称是英文邮政‘POST’的译音,虽然具有浓郁的殖民地色彩,倒也颇具英文翻译“信、达、雅”的风范,词意非常传神。清政府虽应列强之约开办了收寄华洋公众信件的近代邮政,但并不想直接与民间信局、客邮发生利益冲突,对于开办大清邮政一直没有规划。直到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大量的政府赔款使政府的财政进一步陷入了窘境清廷,才决定开办新式国家邮正,利用其“裕国便民”的功能来增加税收。1896年3月,光绪皇帝正式下谕,批准开办新式国家邮政。将“海关拨驷达”改称为“大清邮政官局”。
大清国家邮政依靠海关邮政提供的组织框架,在与列强”客邮“和本土”民信局“的竞争中,艰难生存并逐步发展起来。到20世纪初期,由东北黑龙江至西北新疆,由西南云南、西藏至东南台湾、广东等地,初步形成了沟通全国的邮政网络。1904年至1906年间,中国与法国、英国、德国等国签订了关于两国互寄邮包、邮票通用等协定,从此结束了中国邮票不通用于国际邮包的历史。1907年清政府成立邮传部,着手邮政统一,开始裁撤官方驿站、取缔民间信局,其间经历了诸多波折,最后未能完成。1911年海关将邮政移交给邮传部,大清邮政从组织形态与制度建置上基本完成了转型,但在功能整合与人事安排上依旧留有未完事宜,办事机构仍然为西方人员把持,尚未改变“寄人篱下”的状态。清政府在开办近代邮政的过程中,发行的邮票套数有限,但种类却不少,有普通邮票、欠资邮票、快信邮票、纪念邮票以及邮资明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