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销榜

近代邮政在中国

发表时间:2016-03-03 21:09 阅读:3192次
                                                            

     1840年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以后,受西方邮政的影响,清政府开始兴办新式邮政并发行邮票。与此同时,旧的邮递组织形式依然活跃在通信领域,形成了邮驿、民信局、侨批局、客邮、海关邮政、大清邮政等相继并存的局面。这种混乱局面直到民国成立以后才有所好转,但随膈的政局不稳,又加剧了邮政运转的艰难。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先进快捷安全的通信格局才得以实现。

     “客邮”指的是西方列强于19世纪中至20世纪初在中国开设的邮局。19世纪30年代,西方列强叩开了中国沿海大门,随着贸易的发展,到中国来的西方人越来越多,西方人彼此间发及与中国买办之间需要交换信息,外国侨民与其母国亲人间也有通信需求,于是外国殖民者开始在中国土地上开办邮政业务。1834年,英国商务监督律劳卑率先在广州设立了第一个“英国邮局”。1842年《南京条约》签定后,英国便以香港为基地,以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为前哨,在中国领土上开办英国邮局。随着各类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中国国门洞开。继英国之后,法国(1862年)、美 国(1867年)、日本(1876年)、德国(1886年)、俄国(1897年)等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条款。也竞相效尤,在中国各地先后开办了邮政机构。列强在中国设立的商埠邮局,称为书信局,这些书信局有的是由租界工部局设立的,受租界工部局管理,如上海、镇江、厦门等;有的是民间团体或私人开设,如烟台、重庆、芜湖等地。书信局除了收寄他们本国侨民的信件,也收寄中国人的信件,并按他们的“国内邮资”收寄国际邮件。各国在华邮局使用的邮票有三种情况,一是直接用本国邮票,二是将本国的邮票加盖使用,三是专门印制的在中国使用的特印邮票,1865年上海英国“工部局书信馆”发行了以中国龙为图案的邮票。称为“上海大龙票”,这是客邮在中国发行的第一枚邮票,也是中国出现的第一枚邮票。后来,上海工部局书信馆又陆续发行了几种邮票及明信片,其图案多为当时上海的风景、风俗和中国名胜古迹。目前,这些邮政用品成为了解和研究清末风俗和历史的珍贵资料。

                                                                        

  列强在中国开办的“客邮”,前后有一百多年的时间,且数量众多,几乎遍布全国。英、法、德、日、俄、意、美等国的邮票及邮政用品,在民国以后就已受到集邮爱好者的青睐。目前各类邮票目录收入的“客邮”,仅有加盖票和特印票;但从广义上来说,早期在华客邮局使用过的外国邮票,也应当属于客邮邮票的范畴。“客邮”上盖销的邮戳均为中国地名,文字却是各列强的母国文字。客邮邮票中珍品很多,如日本青岛木戳加盖“军事”邮票、菊型加盖和大正白纸加盖支那小本票,俄国第一次加盖契丹直条纹纸15全套票,法国加盖法文Chine 空心字体红字改值、横盖和斜盖APERCEVOIR欠资邮票全套,德国天津斜形手盖china全套票、青岛手盖折半改值全套票,意大利北京第一次加盖PECHINO改值全套票。